来源:光期研究
摘要:
2025年,美国的关税政策频繁调整且缺乏稳定性,呈现出“反复横跳”的特点。这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来限制进口汽车及零部件,进而引导全球汽车产业链回流至美国本土生产,以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增强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的自给自足能力的战略意图。然而,这种政策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反制,也对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布局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从短期来看,关税政策不仅未能有效保护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反而对其自身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原材料中重要金属价格下跌和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导致电池成本大幅下降,但中国电芯即使在关税压力下,成本优势依然显著。如果强行要求增加采购美国锂电池,供应链重构将共同推高全产业链成本。另一方面,在政策不确定性和关税影响下,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显著增强,叠加其对高性价比产品的刚性需求,市场购买力可能会承受阶段性压力。预计2025年美国汽车需求同比增长区间在-3%至3%,占全球市场的约7%。这一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价格敏感性差异显著制约消费选择;二是关税政策引发成本传导效应;三是特朗普政府全面喊停拜登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投资与销售激励政策。
从中长期来看,如果美国汽车产业链能够顶住阶段性压力,美国有望通过政策驱动,逐步实现锂电池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目标。主要原因包括:其一,美国本土锂电池产业展现出较强的成本优化能力;其二,从产业布局角度看,部分企业已开始考虑在美进行产能重构,通过本地化生产等手段避税;其三,从贸易格局来看,美国对中国锂电池的依赖可能会逐步向正极材料、锂盐等上游核心产品迁移。
总的来看,美国的汽车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短期内将对美国本土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带来巨大的挑战,但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转移的持续推进与本土产业链的完善,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标有望逐步实现。
正文
2025年,美国的关税政策频繁调整且缺乏稳定性,呈现出“反复横跳”的特点。这一系列政策调整的背后,是美国试图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来限制进口汽车及零部件,进而引导全球汽车产业链回流至美国本土生产,以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增强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的自给自足能力的战略意图。然而,这种政策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反制,也对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布局造成了严重冲击,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从短期来看,关税政策不仅未能有效保护美国本土汽车产业,反而对其自身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供应链重构在推高全产业链生产成本的同时,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性显著增强,叠加其对高性价比产品的刚性需求,市场购买力可能会承受阶段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如果美国汽车产业链能够顶住阶段性压力,美国有望通过政策驱动吸引外企直接投资,并帮助美国车企进一步降低本土化成本,逐步实现锂电池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目标。
总的来看,美国的汽车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短期内将对美国本土乃至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带来巨大的挑战,但长期来看,随着产能转移的持续推进与本土产业链的完善,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目标有望逐步实现。
一、美国对华汽车产业关税政策演变及税率计算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华汽车产业关税政策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中美汽车产业及相关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初现,美国率先在2018年3月22日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随后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美国先后对340亿美元、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将涵盖范围逐渐扩大。这些关税措施虽未专门针对汽车,但已对中美贸易关系造成冲击,汽车产业作为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关注。
2021年拜登政府维持了特朗普时期对华25%的关税框架,但部分豁免了部分消费品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而在随后的“通胀削减法案”以及对华“301条款”四年复审中,美国关税政策开始向高科技和新能源领域倾斜,汽车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成为重点加征对象。
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特朗普贸易战2.0帷幕的开启,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汽车产业作为涉及众多零部件进口的行业,受到显著影响。
2025年3月-4月期间特朗普政府又以“苏太尼问题”为由,对华电子、机械等商品加征关税至20%,并宣布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同时,美国进一步调整原产地认定规则,引入“供应链穿透”的三级溯源机制,以限制第三方转口贸易的规模。随着关税战延伸至产业链溯源维度,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和供应链布局造成重大影响。
从矿物出口的角度来看,美国约80%的锂资源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高度依赖关系使得美国在锂资源供应上对中国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锂作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波动对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美国将锂、钴、镍等电池核心矿产列入关税豁免清单,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其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在全球锂资源供应链中对中国企业的高度依赖。对中国锂矿加工企业而言,关税豁免直接降低了锂矿的出口成本,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将锂、钴、镍等电池核心矿产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国家。
从整车出口的角度来看,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车企的直接影响似乎并不显著。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许多车企此前已经通过在墨西哥等低税率国家设厂、转口贸易等方式成功规避了早期关税,但如今这些中转国也被纳入了新一轮的征税名单,其原有的避税优势已被严重削弱。
更为严峻的是,自2025年4月15日起,美国海关正式启用了全新的原产地核查系统。该系统要求进口商提供详细的生产流程图、原材料发票以及能源明细等一系列材料,以验证供应链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这一系列变化使得中国车企此前精心设计的避险策略面临着失效的风险,给企业的出口业务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中国车企可以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来破局,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将产品的原产地预裁定提前至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阶段,才能在重新构建整体产业链布局中合理规避税收风险,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避税策略。
此外,4月15日特朗普还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指示美国商务部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正式启动对美国依赖进口加工的关键矿物及其衍生产品的国家安全风险调查(232调查)。该调查旨在评估进口关键矿物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程度,并据此考虑采取限制性措施。初步报告将在90天内完成,最终调查报告将在180天内提交。如果最终形成类似于“外国关注实体清单”(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FEOC)的限制性规则,这将对中国汽车产业链出口以及对外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二、关税政策刺激短期购买,但下调全年增速预期
2.1 美国锂电产业链依赖于海外进口
从2024年4月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4》来看,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电动汽车的电池需求,但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出口国,欧洲和美国的电池进口占比仍然相对较高。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约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美国销量289万辆,同比增长7%,美国需求占比约全球9%。
从美国进口结构来看,锂电池主要依赖于从中国、日本和韩国进口;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于墨西哥、日韩及部分欧洲国家。
2.2 关税政策下,市场下调美国销量预期
随着关税政策层层加码,美国整个汽车产业均将受到影响。2025年一季度结束后,Cox Automotive对2025年的销售预测已从1630万辆下调至1560万辆,而2024年为1600万辆。此外,Cox Automotive预计受关税影响的车辆价格可能会上涨10% 至15%,且计即使是未被完全征收25% 关税的车辆,其价格至少也会上涨5%。
同样,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着成本攀升的挑战。受此影响,消费者出于对远期价格上涨或供应不确定性的担忧,将消费需求提前释放,使得 3 月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显著增长。从短期来看,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热度。然而,这种消费前置现象也引发了市场对中长期消费可持续性的更多疑虑 。
关于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下调的预期,主要基于以下维度分析:
其一,价格敏感性差异显著制约消费选择。当前美国汽车市场销售数据显示,尽管新能源汽车平均售价呈逐年下探趋势,但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其价格溢价依然突出。由于美国消费者对经济型车型价格敏感度较高,新能源汽车在价格维度的竞争劣势,成为抑制终端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
其二,关税政策引发成本传导效应。据Cox Automotive 研究数据表明,2024年美国市场约66%的电动汽车虽实现本土组装,但零部件供应仍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在现行汽车关税政策持续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显著攀升,价格传导机制致使终端销售价格随之走高。面对关税压力,多家在美销售的日韩头部车企已相继采取应对策略:部分企业选择维持终端售价,通过内部成本管控消化关税影响;部分企业计划将产能向美国本土转移以规避关税壁垒;更有企业通过削减特定车型生产计划,来平衡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其三,特朗普政府全面喊停拜登政府对于电动汽车投资与销售激励政策。
电动汽车投资与销售激励政策主要包括《通胀削减法案》(IRA)、电动车渗透率目标要求、充电桩补贴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通胀削减法案》。根据IRA法案,消费者在购买符合规定的电动车时最高可以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此外,对于符合规定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生产也有税收抵免优惠,包括对于关键矿物、电池材料、电芯进行最多不超过成本10%的税收抵免。从实际的效果来看,IRA对于汽车产业链美国本土化制造的刺激作用有限,而EIA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价格的降幅在2022-2024年间也仅有2-6%。一方面,由于获得税收抵免的要求较为严格,实际能获得补贴的车型极少,对终端渗透率拉动不明显。另一方面,新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较为容易获得补贴认定的资源、电池生产等环节,而非整车生产。因而在特朗普重新执政伊始就暂停了IRA对于电动汽车投资与销售激励政策相关的拨款,削弱了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们预计2025年美国电车需求同比增长将在-3%-3%区间,约占全球7%。
三、美国锂电池生产成本下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中长期来看,随着原材料中重要金属价格下跌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电池成本大幅下降。
据美国能源部2024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已从2008年的1415美元/千瓦时降至2023年的139美元/千瓦时。
据高盛此前预测,2024年至2030年间,全球电池成本将继续下降,加速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价格竞争。到2024年底成本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11美元/千瓦时,而到2026年或可低至80美元/千瓦时。如果达成这一目标,纯电动汽车即便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其购买成本也将与传统汽油车相当。
根据smm中国锂电池成本来看,中国电芯成本优势非常显著。以2025年年初至今的平均成本来看,523方形三元电芯、613方形三元电芯、811方形三元电芯和方形磷酸铁锂电芯的成本分别为66美元/KWh、70.2美元/KWh、73.6美元/KWh和49.2美元/KWh。根据上文中行业测算数据,中国实际电芯成本已经超越美国2026年的预期水平。因此,美国锂电池降本空间仍有不小。
四、 总结
短期来看,关税政策冲击与供应链重构将共同推高全产业链成本,消费者价格敏感性显著增强,叠加消费者对高性价比产品的刚性需求,市场购买力或将承受阶段性压力。
中长期来看,其一,美国本土锂电池产业展现出较强的成本优化能力;其二,从产业布局视角观察,部分企业已开始考虑在美进行产能重构,通过本地化生产等手段避税;其三,从贸易格局来看,美国对中国锂电池的依赖可能会逐步向正极材料、锂盐等上游核心产品迁移。随着产能转移的持续推进与本土产业链的完善,美国有望通过政策驱动,逐步实现锂电池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