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廖丹
作为财险业务的“大头”,车险从来都是行业的必争之地,而新能源车险作为新兴业务,在新能源车销量一路高歌的带动下,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
然而,保费高增给险企带来的不只有甜蜜,还有负担。“甜”的是新能源车险的市场规模和可预见的未来前景,而头疼的却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共承保车系2795个,超过100%赔付率的车系有137个。
在此背景下,如何降低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成为行业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作为头部机构以及占据车险九成市场份额的玩家,大中型财险的想法和探索备受市场关注,他们对于新能源车险的定价管理和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判断?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他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发展新能源车险已经成为服务国家绿色转型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40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量的8.9%。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相关车险业务的增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新能源车险创新方向与发展建议》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相关车险保费从2015年的30多亿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千亿元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与此同时,新能源车险在车险市场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在总车险保费的比例达到13%,较2015年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行业头部机构的新能源车险数据最有代表性。据悉,人保财险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车1159.05万辆,同比增长57.3%,承保数量占比11%,保费收入508.57亿元,同比增长58.7%,保费占比17.2%;太保产险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达到183.17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为17%,增速达到48.55%;中国太平2021年至2024年新能源车险客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
高增的数据也让头部机构对于新能源车险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从国家政策导向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国家推动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导向鲜明有力,新能源车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根据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规模1540亿元至180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15.7%至18.7%。
据悉,人保财险将持续保持车险作为公司利润支柱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2025年努力实现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降至100%以内;在发展上实现车险与市场同步,份额保持稳定。
中国太平集团副总经理朱捷认为,新能源车险是未来车险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将会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到1900亿元,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车险总保费比例将提升至20%左右。”朱捷表示,随着车辆维修成本不断降低、车辆安全性能和电池技术迭代升级,新能源车险的经营质效会持续提升。
不只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综合成本率将持续下降也是可以预见的,这让头部机构对新能源车险充满信心。
据了解,2024年,人保财险新能源家用车实现承保盈利,新能源车整体商业险综合成本率较2023年下降5个百分点,新能源车险整体盈利水平明显优于市场平均水平;2024年,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中国太平新能源车险承保车辆出险率逐年下降,2024年出险率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
从数据不难看出,头部机构新能源车险的出险率和综合成本率已经出现下降的苗头,这背后有规模效应,也有机构在风险管控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于泽介绍,人保财险客户规模最大,掌握丰富的数据信息,支持公司风险定价走在前列。“人保财险内部的定价分叫做‘人保分’,去年也尝试跟同业的一个中小保险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发现我们新能源车定价的‘人保分’比较准,今年我们计划把它打包成一个标准的定价产品,分享给国内的中小保险公司免费使用,共同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发展水平。”
太保产险则是通过管理来降低成本。首先,建立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现在车企相关的车辆品牌比较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车企,要共同来进一步梳理和简化原有流程,在此过程中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和更高效的运营服务。
其次,采用集中化的理赔模式。新能源车企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新的车型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要将理赔的相关标准、配件价格以及出险数据,利用科技手段与车企进行实时互通和互联,来不断降低新能源车的理赔成本,有效地提升相关维修的经济性。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赔付率高是亏损的主要原因。而新能源车阶段性出现赔付率高的现象,主要原因主要有四大点:维修成本较高、出险率较高、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前后端还不协调,需要保险行业和汽车产业协同联动解决。
“近段时间我们从承保端和理赔端与各大主机厂建立了良好的承保和理赔的渠道合作;与电池厂家、专属维修厂建立了深度合作,渠道的掌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于泽表示。
保通社注意到,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
1月初,监管机构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等。
与此同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引导财险公司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解决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该平台于2025年1月25日正式上线,已接入30余家财险公司。截至2月25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8.5万,首批接入的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已通过平台承保11.4万辆新能源汽车,覆盖家用汽车等非营运汽车和营运汽车,提供保险保障944.9亿元,最多时单日投保量已超过1万单。
“我们期待随着政策进一步的落地,同时与行业协会就汽车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在一些风险减量管理、安全驾驶、维修成本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于泽表示。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车企先后开启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配备。随着我国新能源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定制化、专属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从当前情况看,国内量产车主要以L2+为主,按照现行法律,交通事故责任主体仍然是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仍使用现行的车险产品,因此短期对公司业务影响不大。”于泽表示,“在出险率上,我们和某些国内自主品牌共同验证,使用智驾后出险率有小幅下降。但是,主要问题不在个体的风险,而是在OTA(通过无线网络远程更新设备软件升级)升级或系统故障带来的群体性风险。智能驾驶仍是潜在的车险增量市场。目前一些头部企业和我们在L2方面有一些合作,有一定的保费收入,目前来看赔付率还可以。”
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亦表示,新能源车险方面,无论是太保还是行业,都在不断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包括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当前市场还有更多智驾方面的产品和保障需求,我们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相关应用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充实人才,为新能源车的发展贡献太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