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老高
2025年2月,郑州百荣世贸商城部分资产以超19亿元的起拍价登上拍卖台,这一消息震动白酒行业。
作为国内最大的白酒批发市场之一,郑州百荣曾被誉为“中国白酒看河南,河南白酒看百荣”,其兴衰被视为行业风向标。
然而,这座曾年交易额破千亿的商贸城,如今却因债务纠纷、商户亏损、客流量锐减而陷入困境。
名酒利润薄如纸,批发商“赔本赚吆喝”
郑州百荣的商户们曾靠白酒批发生意风光无限。20年前,一瓶酒轻松赚百元,如今却成了奢望。
一名商户坦言,一箱售价三四千元的高端名酒,净利润不到20元,卖100箱才能赚一千多元。若算上囤货资金、运输损耗,实际利润可能为负。
另一名商户提到,售价3000多元一箱的白酒,利润仅数元,甚至“卖一件亏一件”。
名酒利润暴跌的背后,是行业价格体系的崩塌。近年来,白酒企业为抢占市场,向经销商压货,导致库存积压。为回笼资金,经销商不得不低价抛售,出现“价格倒挂”——市场售价低于进货价。
例如,2024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上的八代普五、国窖1573等名酒价格暴跌,飞天茅台甚至跌破2000元,直接冲击线下渠道。
电商的“致命一击”
“以前顾客挤破头,现在店里冷清得能听见回声。”一位百荣商户的感慨道出行业现状。
电商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消费习惯:直播间里“全网最低价”的吆喝、次日达的物流服务,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低价白酒。
传统批发市场的信息差优势荡然无存。
电商的低价策略更让批发商雪上加霜。平台通过补贴、采购低价货源,将名酒价格压至线下难以企及的水平。
例如,2024年“618”大促中,五粮液普五在拼多多售价仅876元,比线下批发价还低,经销商直言“这价格我们进货都拿不到”。
更严峻的是,电商低价导致市场混乱,假酒、窜货现象频发,进一步削弱消费者对线下渠道的信任。
低端酒“卖不动”,高端酒“卷不动”
白酒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低端酒市场首当其冲:
2023年白酒产量下滑33%,主要源于牛栏山、老村长等低端品牌销量腰斩。农民工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低迷,使得以“光瓶酒”为主的低端消费群体缩减。与此同时,新国标将部分低端酒划为“配制酒”,消费者对其品质产生疑虑,加速了市场萎缩。
高端酒市场看似稳定,实则暗流涌动。茅台一枝独秀,其他品牌却陷入内卷。经销商为完成任务大量囤货,最终因动销不畅被迫降价。2024年春节前,部分名酒批价短暂回升,但除茅台外,多数品牌仍面临价格倒挂,经销商利润被压缩至3%-5%。
一位批发商无奈表示:“现在卖酒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亏本。”
库存压顶:现金流断裂风险加剧
“仓库堆满酒,钱却变不成现金”——这是许多批发商的真实写照。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超60%的经销商库存增加,30%面临现金流压力。
郑州百荣的商户中,有人库存积压超一年,只能亏本促销。2024年《中国白酒市场中期报告》指出,半数以上经销商因库存积压导致资金链紧绷,市场流通近乎停滞。
库存高压与白酒行业的“压货”传统密切相关。酒企为冲业绩,要求经销商大量进货,但终端动销疲软,导致渠道层层淤塞。
一名业内人士透露:“厂家只管发货,不管卖货,最后压力全甩给经销商。”
转型迫在眉睫
这样的现状,不仅是郑州百荣的困境,其他大型批发市场一样有同样的困扰,这本质是传统批发模式与新时代的脱节。
过去,批发市场依靠地理优势、大宗采购和物流集散立足,但在电商即时配送、前置仓等新技术面前,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消费者追求便捷、透明的购物体验,而传统批发商仍依赖“熟人交易”“现场看货”,难以适应变化。
更关键的是,行业信任危机加剧。部分批发市场曾因假酒泛滥饱受诟病(如2012年漕冲市场假冒名酒事件),而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进一步削弱了线下渠道的竞争力。
尽管危机重重,白酒批发行业仍有一线生机,如:
1、服务下沉市场:传统批发商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仍有渠道优势,可专注服务电商难以覆盖的区域。
2、拥抱数字化:通过直播、社群营销等方式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
3、差异化选品:避开与电商硬拼名酒,转向区域品牌、小众酒款,寻找利润空间。
郑州百荣的拍卖,敲响了传统白酒批发行业的警钟。当低价内卷、电商冲击、消费分化成为常态,批发商们必须认清现实:
靠“躺赚”的时代早已结束,唯有主动转型、精细化运营,才能在寒冬中找到生存之路。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这场变革或许意味着更低价、更便捷的白酒消费时代正在到来。
以上是酒徒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