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 业内建言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

  本报记者 王 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推进重要商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优化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监管等规则,夯实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

  多位受访专家向记者表示,夯实市场形成价格最重要在于发挥衍生品功能。截至目前,期货市场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基础行业中发挥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功能,为各类实体企业多元化需求提供有力支持。未来,期货市场还应继续丰富衍生品工具链、健全制度体系,优化品种布局,进一步强化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46个,涵盖农业、有色金属、贵金属和能源化工等产业,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其中,多个品种运行功能发挥明显,如豆粕、豆油、棕榈油等品种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贸易定价基准,以期货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模式越来越多地成为塑料、PVC、乙二醇等产业链企业化工品贸易的主要选择,并在国内港口铁矿石贸易中日渐普及,有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一价格参考,降低谈判成本,同时为监管部门评估市场风险、监测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量化指标。

  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可为实体企业提供有效的定价基准。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近些年,交易所积极做好期现融合工作,如打造的期转现平台为实体企业期现结合业务提供统一入口。截至目前,该业务已在协商交割、基差点价、期现货同步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去年期转现交易量达到12万手,涉及现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到121万吨和46亿元,有效促进相关品种期现价格融合,便利更多企业通过基差贸易方式利用期货价格为现货定价,进一步促进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相互传导,形成更为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网络”。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隋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与现货市场不同,期货市场拥有更简便交易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可融合更多市场信息,因此,完善的期货市场所具备的价格发现功能可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主要商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品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国际化布局及科技赋能等方面成绩突出。”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浩军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其中,在品种体系创新方面,上市品种覆盖能源、金属、农产品、金融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品体系;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实现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如“工具箱”更加完善,包括期货、期权、互换、远期以及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业务模式不断丰富和成熟,赋能实体经济的功能不断加强。

  提高市场运行质量

  近两年,随着期货市场品种不断扩容,市场参与者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努力,同时,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参与套期保值需求也在提升,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方式均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态,应从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品种布局、提升产业参与度、促进期现结合等方面提升期货市场运行质量。

  大宗商品作为实体经济的最前端,其价格稳定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保障。

  在吴浩军看来,未来,我国期货市场应继续深化产品创新,填补战略性空白。

  浙商期货有限公司研究所副经理王文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优化品种布局。重点补齐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领域的短板。二是提升产业参与度。针对企业套期保值需求,优化交割规则、降低交易成本,并加强产业客户培育。三是强化国际化布局。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更多期货品种引入境外投资者,支持境内外交易所合作,提升中国期货价格的全球影响力。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完善风险预警体系,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和交割风险,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